給農業機械插上科技的翅膀 全年糧食生產將再創新高
日前,國家發改委新聞發布會傳來好消息:秋糧增產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生產將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考慮到今年多地受嚴重旱澇災害影響,這一成績尤為來之不易。糧食連年豐產增收,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是一個重要因素。2003年至今,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由33.5%提高到超70%,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總體上也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中國正加速向農業各產業全面機械化推進。在城鎮化進程加快的今天,大量農業勞動力轉移,如果沒有農業機械化,很難想象我們的飯碗如何端得穩。
不過,只有機械化還不夠,無法把農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中徹底解放出來,如果做農民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從事農業生產就仍會面臨勞動力短缺。要讓農民成為令人向往、有吸引力的職業,還需要智能化,給農機插上科技的翅膀,給農業增加更多科技含量。
機械化和智能化差別何在?以水果采摘為例,從樹上采摘,放到筐里,收集入庫,這個動作是簡單勞動。機械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用人搭梯子爬到樹上去,高處矮處的果子,機械手全都能采到。但是遇到復雜一點的情況,機械手就無能為力了,比如哪個果子成熟了可以采摘?采下來的果子如何按大小、顏色分類?這需要思考和判斷,需要人來分揀,這是復雜勞動。對人而言,這也是重復枯燥的工作。要把人從中解放出來,去從事更高級的勞動,需要智能化。比如運用視覺識別系統,這就不再是簡單的機械化能解決的問題。
機械化和智能化結合,正是未來農業包括農機裝備發力的方向。當采收環節實現機械化后,能不能把機械化和智能化貫穿到“耕、種、管、收、運”的生產全鏈條?中國已是世界最大的農業裝備生產和使用大國,但高端裝備產業國產化、自主化水平較低依然是制約發展的短板。在全球農機市場,中國農機裝備產業如何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繼而成為“領跑”,是“十四五”期間的重大課題。農業機械未來的發展任務,不僅包含作物關鍵生產環節農機裝備,還要集成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和成套設備,推促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農機裝備制造業結合,推進農業生產全過程解決方案,研發具有信息獲取、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的新一代農機裝備,這對國產農機裝備企業來說,意味著廣闊市場和無限機遇。
新技術、新裝備的使用,也催生了大量新型農民。隨著傳統農業近年來數字化、智能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新崗位在農村生根發芽。君不見,手機已成新農具,直播已是新農活。農民坐在家里動動手指就能給田里補水施肥,騰出更多時間自主選擇。有人回家鄉做起“飛手”,通過無人機技術為農田實施噴灌,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植保效率;還有人走出田間地頭摸索電商門路,售賣特色農產品。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正在走上鄉村振興的歷史舞臺。
在機械化和智能化趨勢下,農機有了科技這雙翅膀的助力,新型農民一定能成為令人向往的新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