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家庭農場成為最具活力的經營主體
“我們要讓家庭農場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最具活力和帶動力的主力軍,通過幾年的發展,使家庭農場耕種的土地占到全省耕地面積的一半左右。”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農委主任吳沛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據介紹,家庭農場在江蘇大量涌現,發展很快。目前江蘇省糧食生產上,經營規模在100~300畝之間的超過5000家。昆山市千燈鎮2.8萬畝耕地通過21個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流轉后,目前全部由大戶統一經營。2012年蘇南土地已流轉600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60%以上,蘇中蘇北地區流轉比例也在40%左右,土地集中到專業從事糧食種植的家庭的現象也快速涌現。
“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保障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提高集約經營水平、保障糧食安全及重要農產品(16.28,0.33,2.07%)供給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對家庭農場的扶持必要而且迫切。”吳沛良說。
他介紹說,今年江蘇將會更大力度支持發展家庭農場。例如設立土地規模流轉項目資金,2013年項目資金總額達到1億元,單宗土地流轉面積在100~300畝,按每畝100元的標準,直接補助給土地規模流轉流出方,也就是入股農戶。研究探索家庭農場登記制度及稅收優惠制度,賦予其明確的法律地位,給予免收增值稅、享受優惠稅率等與合作社相同的稅收扶持政策。“在此基礎上,引導組建家庭農場為成員的合作組織,實現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的規模經營,提高組織化程度,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對這一點,吳沛良深有感觸,他說:“對家庭農場要用更具針對性的扶持政策,來提高其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程度和經營水平。”他認為,一要加大職業農民培養力度,把持專業證書農業勞動力比重列入農業現代化考核指標。江蘇省今年計劃完成農業專項技術培訓100萬人,農業職業技能培訓10萬人,農業創業培訓5萬人。二是農機購置補貼向家庭農場傾斜,鼓勵、幫助家庭農場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三是為家庭農場量身定制服務。加強技術服務,如重大農技推廣項目向家庭農場傾斜;加強管理服務,如提供經營管理理念及培養市場意識方面的培訓;加強信息服務,如建立家庭農場信息交流平臺,定期發布技術、價格、供需等各類市場信息,并建立與專家溝通的渠道。
“對家庭農場來說,在加強引導和鼓勵,讓經營者有良好的收益的同時,也要注意保持規模適度。”吳沛良特別提出了“規模適度”的問題,“我們不提倡家庭農場流轉的土地過多。如果土地規模過大的話,對生產者來說,勞動生產率確實提高了,但是就生產要素來說,土地的產出率卻在下降。這既不符合我國地少人多的國情,又容易在農村內部形成新的貧富差距。”